昨日,我们介绍了私人车主安桩过程中,暴露出了极少勘测、安装无标准、流程混乱等实际问题。记者通过在走访中,归纳出几项关键的措施,我们将在今日的内容中为您介绍,希望对各方面都能有所帮助。
如何解决私人桩“落地”难?
措施一勘测标准待统一
事实上,前期的勘测是落实私人建桩的基础步骤,对整个建桩环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就像建一座高楼,必须要进行缜密的现场勘查,以及出具必要且细致的总体施工方案。没有方案,无异于一场“冒险的旅行”。从当天私人建桩反映出的多重问题来看,正是由于勘测环节的疏忽以及没有明确的项目勘测标准,使得建桩过程中耗费了本不该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影响了建桩的整体效率。
目前,前期现场勘测环节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按照相关要求,勘测环节结束后,相关人员本该出具施工方案,但事实上却化作虚无缥缈的一纸空谈;另一方面,即便有方案,但若没有具体施工明细,同样一切勘测工作约等于零。
据施工人员介绍,并非所有的小区都会面临这些难题,只是有的小区勘测人员在与施工人员对接时,表述事实清晰准确,则会更顺利,反之,则不畅。所以,一个标准化的勘测明细可以说是施工人员能否顺利施工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有文件可依据、有制度可约束是私人建桩勘测环节的关键。
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应明确制定施工方案的人员是否为充电桩厂家指派人员,且应具备一定的勘测水平;其次,应将原有的“施工方案”落到实处,变为真正可以依据的、有说服力的纸质文件,并且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例如场地面积、布线要求、是否需要大型施工、需配备哪些工具等,工作人员据此能够清晰地了解待建桩的车位和小区概况以便提前做好施工准备,而物业与业主也应提前对此有所了解,以便配合施工工作;最后,勘测环节应有监督机制来约束,以保证方案的落实。
措施二施工前流程需各方沟通
当天,最终的充电桩安装环节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但穿线问题却困扰了所有人足足大半天时间。那么,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在笔者看来,最大的疏漏在于物业方没有一套完整的私人建桩流程作为指导,所以才有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发生。就像一个企业要想正常运转,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流程作为约束,每个人都应该去按照流程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私人充电桩建设作为整个行业的重要任务,更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作为指导和约束。
回顾当日建桩过程可以总结出该小区物业建桩存在的几点问题:第一、物业方由于此前没有建桩经验,且在规划小区充电车位及配套设备的过程中,并未与经验较为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前期的了解与接洽,使得前期的大量工作有太多不完善之处,例如预留管线的粗细、地下埋线的方案、甚至水泥墩的设计,从车位设施的设计来看,水泥墩本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位施工负责人建议,可以将水泥墩中间打通,进行线缆的铺设,而非仅仅用于固定充电桩;第二、物业方按照以往思路,以为电工无所不能,懂电便懂如何建桩。在当天施工遇到问题时,小区物业方多次派电工来解答,但该电工表示对充电桩的安装并不十分了解。事实上,私人建桩所涉及到的电力、施工及安全问题应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第三、物业方考虑欠妥,并未顾全大局。当天建桩所反映出的仅仅是一家用户的建桩问题,而接下来,其他充电车位也将陆续建桩,那么,彼时还将出现类似的甚至新的情况发生,这无疑将给施工人员、物业及业主都带来不少困扰。
据该小区物业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小区内还将再扩充10个充电车位。那么,在新一轮的充电车位设计中,该如何操作避免旧问题复发呢?笔者看来,一方面,先梳理好私人建桩的整个流程对物业方至关重要。这一流程的梳理不仅需要与充电桩运营商及电力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要与具体的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因为,施工人员是最终建桩的实施者,他们有着多次建桩的经验,不仅可以指出具体的建桩注意事项,甚至更能够提供最佳的建桩方案,例如,如何布置线路、如何进行整体设计等。另一方面,在线缆的铺设环节,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多家用户一起建桩的方案。一位施工负责人介绍,一些小区的较规范做法是,在地下铺设一定宽度、深度的沟槽,专门用于集中放置线缆,待线缆铺好后,用盖子将沟槽盖住。这样不仅方便每一家用户建桩,?;さ叵孪呃?,而且还方便后续线缆检查与维修。
措施三安全责任要划清
安全,始终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敏感的关键词,因为,它关乎着每一个车主的自身安全。对于充电设施也一样,安全充电是保证充电桩市场有序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个人用户而言,无论是充电桩本身还是充电桩线缆的铺设,安全问题都不容小觑。
从当前反应的后期安全与维护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个人充电桩建设过程中反映出的安全问题职责划分不明确,施工方与物业方上演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手戏,而一旦出现问题,受害者往往还是电动汽车车主;另一方面,随意埋线的安全隐患极大,但却容易被忽视。
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明确充电桩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职责划分。如果是充电桩本身出现故障,毫无疑问应由充电桩运营商来承担,但如果是线缆铺设等非充电桩本身导致的问题,则尤其应明确物业方与施工方的责任划分,以保证车主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统一的充电桩埋线方案,例如,规定物业及施工人员需使用何种材质、多大宽度、深度的沟槽、最多可放置线缆的数量、多久进行一次维护等。以标准规范制约私人建桩的每一环节,则是解决“近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