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场低调的发布会和一句我们又回来了,令前途汽车重回公众视野。
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家新势力上一次公开举办活动还是在2019年底。
陆群说,过去两年前途汽车的步伐确实放缓了不少,原因在于“有时候我们太过专注于技术,以为有了好的技术就能够怎么样,却在市场营销和资本层面的工作上没有做到位?!?/p>
当天,前途向新用户交付了数台刚刚下线的K50,这也宣告了苏州工厂的正式重启。试车场内,前途旗下第二款量产车型K20正在进入最后的路测阶段。
一切看似都在重新步入正轨,但在业界看来,与其说前途复活了,倒不如说是前途给自己争取到了一次复活的机会。
陆群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形容他和这家公司此刻的处境,而刚刚出炉的全新战略规划究竟能否让前途汽车置于死地而后生,留给它的时间窗口还有,试错空间却不多了。
730天后,陆群的变与不变
前途汽车是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两年前笔者曾这样问过陆群。
彼时他想了想说,“还会有更差吗,我认为不会了?!?/p>
两年后的今天,至少从前途近期一系列的新动作来看,陆群的“执拗”还在,比如依然在闷声搞新材料研发,他的理由是,材料是制造业的根基。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日前途宣布与世界知名轻合金领域专家余艾冰院士、吴鑫华院士及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联手,三方将共同围绕铝合金3D打印技术、流体金属车身骨骼结构、新型车身连接技术以及轻合金车身制造等技术的研发与生产。
但陆群的思路也有些许变化,比如在营销上主动去迎合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开发元宇宙赛车游戏以及基于K50改装GT赛车打造线下赛事,将线上游戏和线下赛事进行相互结合。
这也正如他自己所反思和总结的:过去我们做错的地方一定会改,但做对的地方一定要坚持。
于是陆群给自己明年定下了三个小目标:K50销售、K20上市、进军海外。
明眼人都知道,K20才是里面的重中之重,它立起不来,另外两个目标都是浮云。
如果说K50是帮前途树立了一个高端化的品牌形象,那么接下来的K20则是要降低姿态面向18-28岁的这群年轻人。
对于这款新车陆群寄予厚望,他曾表示一旦K20实现上量,前途很快就能实现自我造血和现金流转正,而这个过程只需要半年时间。
“外型炫酷,性能很棒,质量很好,购买和使用成本也不高,现在有这样的产品吗?”
在陆群看来,还没有。只不过这已经是他两年前的判断了。如今,这一细分市场早已从蓝海变为了红海,K20能否成功,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在新车品鉴环节,一位供应商代表围着K20转了好几圈后评价道,这个车比宏光MINI要好看。不知这能不能算的上是一种变相激励。
它们的前途
相比于前途颇为低调的发布会,当天50公里外的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则是人声鼎沸,同为新势力造车的蔚来正在举办自己的第五届NIO DAY。
李斌感慨,几年前自己说造车所需要的资金门槛是200亿,而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
如果算上雷军为了小米造车先期投下的100亿以及李一男给牛创打包票要融到的30亿美元,造车的百亿起点已成为行业共识。
不过当新人不断涌入,曾经的新人们却在不断倒下。
拜腾烧光84亿仍未能实现量产,赛麟同样耗尽59亿后宣布倒闭,博郡则先后经历6轮融资也没能逃过破产的命运。
相同处境的还有奇点、长江、绿驰、游侠等等,而即便像恒大与宝能这样财大气粗的地产商今年也在造车道路上频频遇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我国新能源市场同比1.7倍的增速以及超过12.7%的渗透率,大好形势之下,仅今年就有至少有15座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式投产或启动建设,新增产能超过300万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近一个月时间里,仍有包括自游家、盒子、宾理、轻橙等全新品牌入局造车。
所有人都想挤上这条赛道,哪怕曾经被无情踹下去过。
只不过当这个市场的军备竞赛早已超越设计、技术甚至金钱,甚至如今已内圈到拼车身颜色和拼开门方式的时候,一条差异化的路线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谨慎的陆群还给自己留了后手,通过与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公司合作,前途计划于2022年量产全球首款太阳能光伏汽车。
写在最后
尽管业界对于前途的批判居多,但有几件事至今并没有被人质疑,比如自建工厂,比如自己去赢得资质。
直到今天,这家成立六年的造车企业依旧是行业内屈指可数拥有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双重资质。
有时候翻车并不可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了很多品牌翻回来的机会。
而最差的结局也不过是落得一个,“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