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联会公布了 8 月最新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 52.9 万辆,同比增长 111.2%,环比增 8.8%,1-8 月形成 "W 型 " 走势。1-8 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 326.2 万辆,同比增长 119.7%。
8 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52.8%;豪华新能源车渗透率 17.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4.9%。尽管市场份额以自主品牌、中低端市场居多,但在不久前的成都车展上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高价车型频出,价格令人咋舌。
新能源车高价的怪象
截至目前,国产品牌新能源车售价超过 30 万的车型,已经多达 10 余款。包括小鹏、理想、蔚来、高合、极氪、岚图、阿维塔等品牌,都推出了售价超过 30 万的车型。更令人不解的是,它们相比豪华品牌,没有任何品牌根基,在产品技术上也并非颠覆式的创新,很多功能在普通合资新能源车,亦或是豪华新能源车同样可以实现。
蔚来、理想等企业过去的旗舰车型售价也都在 40 万元价格区间,自初创便以高端自居,至今价位仍未进入大众化市场。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几款新车包括蔚来 ET5,指导价为 32.80-38.60 万元;理想 L9 指导价为 45.98 万元;智己 L7 指导价为 36.88-40.88 万元。在 MPV 市场,包括腾势 D9,指导价为 32.98-43.98 万元;极氪 009 目前还未正式上市,预计价位也将在 40 万元以上,高价路线也成为新能源 MPV 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在进入新能源赛道之后都呈现出了价格偏高的趋势。究竟是何原因,导致高价新能源车的出现?
在一品君看来,首先是中国品牌在纯电汽车市场,拥有完整的配套产业链,包括充电网络布局,电驱和电池制造产业,还有随着政策而起的新能源消费群体。好的技术加上好的市场,自然会孕育出全新的产品和消费模式。
传统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碍于企业战略、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属性,远没有造车新势力在资本加持下的迅捷速度,也没有从用户角度出发的产品经理思维,更多是用户适应车,而不是车适应用户。这就导致在国内庞大的新能源市场,消费需求的空缺,尤其是高端车市场没有出现全新的、强有力的市场需求推动者亦或是竞争发起者。这部分消费空缺的需求自然会被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视为机遇。
传统品牌的 " 缓慢 " 与 " 不满足 " 的市场需求,是导致造车新势力能在新能源车市场长驱直入的关键。在产品获得主动权和技术优势,以及舆论优势的前提下,中国品牌新能源车自然会优先选择高价路线。高价路线往往更能直观体现品牌价值,如果从开始就走低端路线,很难在后期再次改变品牌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包括特斯拉,也是从最开始 Model S、Model X 的高价路线,到最后进入主流市场的 Model3 以及 Model Y,消费者已经完全认同特斯拉的产品和价格体系。
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高端新能源车市场产品需求的初步饱和,由高到低或者持续走高路线,并不适合所有的新能源初创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处于开荒阶段,采取高价路线投石问路,占领市场空缺的确可为。但随着国内豪华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和初步固化,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感受到高价车背后的力不从心。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当下蔚来汽车的毛利已开始转正,2021 年毛利率高达 18.9%,短期内看虽然走势向好,但传统豪华品牌 BBA 们也正在加速电动化转型,蔚来等企业还能维持多久的豪华市场红利尚不可知。
风口红利正在褪去,中低端车型崛起
经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及市场几年来的良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逐渐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2022 年 8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 28.3%,较 2021 年 8 月 17.3% 的渗透率提升 11 个百分点。从最开始的数据一品君就提到,支撑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头,依然是非豪华品牌新能源车。两年前的 " 蔚小理 " 常常是销量榜??停缃袢慈梦挥诒妊堑稀⑽辶?、吉利。这充分证明了豪华不是必经之路,规模才是市场根基。
而规模,必然来自于新能源车的主流消费区间,包括紧凑型轿车和紧凑型以及小型纯电 SUV 为主的市场。这里面,比亚迪是典型的优等生,它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与其赌一把高价,不如把握主流消费市场。截至 2022 年 8 月的乘联会统计数据看,比亚迪依然位列新能源车销量榜首,并且与第二名拉开巨大差距。
在新能源车主流市场需求持续向好的同时,A00 和 A0 级新能源车也出现了现象级热销。具体来看,8 月 B 级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 100%,环比增长 58%,占纯电动份额 28%。A00 级批发销量 12.4 万辆,环比下降 5%,占纯电动 25% 份额;A0 级批发销量 9.3 万辆,占纯电动的 19% 份额;A 级电动车占纯电动份额 26%。
写在最后: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凭借强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众多政策利好的扶持,让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企首次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定价权,而这种影响力从高端豪华车型贯穿到主流消费需求市场。但也需要指出新能源车高价的背后,有其市场需求的支撑,但并不代表高价路线是国内新能源车的常态。而越来越多的高价新能源车,也在考验车企的转化能力,如果不能将产品力转化为市场需求,那么这样高价车迟早会像泡沫一样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