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我们迎来了第200座换电站。今年就增加了150座?!碧讣敖衲昊坏缯窘ㄉ杞梗列心茉炊鲁ふ哦蜒谙苍?。在他看来,换电模式相关产品及商业化逐步得到市场验证,行业已进入阶梯式跳跃增长阶段。
张东江
换电模式是电动汽车重要的补能方式,相比充电模式,具有补能时间短、效率高的优势。2021年10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武汉、宜宾、唐山、包头等11个城市进行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此举被业内视为加速换电模式发展的积极信号。此后,上海、三亚、广州等地陆续出台相关发展规划,提出给予换电设备补贴、建设补贴等政策支持。
基于高频重载线路固定的特征,重卡领域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换电模式的绝佳应用场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国换电设施保有量达1762座?;坏缰乜ㄏ?157辆,同比大幅增长4倍。
“玖行能源持续深耕重卡换电领域,已占据全国85%的市场份额?!闭哦樯?,公司在国内26个省区都有布局,在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更有集群式的投入?;毓嘶坏缒J降姆⒄?,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终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关键是找准了场景,打通了商业模式。对于港口、码头、钢厂、矿山等运输场景而言,重卡充电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而换电几分钟就能完成,车辆可以不间断运营,有效解决充电模式存在的充电时间长、大面积占地等问题。
事实上,换电模式并非新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历多轮探索,但因推广中遭遇建设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盈利难等问题,仅有少数企业坚持了下来。
“最大痛点是一次性投资成本太大。” 张东江算了一笔账,建设一座服务50辆车、配套57块电池的换电站,成本在2000—3000万元。投建换电站的经济性取决于车辆购置价格、油电差价、行驶里程和电池成本等因素。近年来,行业持续攻关,一方面,设备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比如,2018年购买一辆换电重卡,价格超过110万元,现在已经降到70万元左右;另一方面,参与换电的运营公司和车辆越来越多,盘子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形成了正向循环。
“经过测算,一辆日均行驶300公里的换电重卡,基于油电价差,4年左右即可收回投资?!痹谡哦蠢?,重卡换电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解决的是商业化问题,而不是电动化问题。干线物流车、渣土车、矿坑车及部分专用车等场景也适合于换电模式,司机有账可算。
“预计今年电动重卡的销量将达到2万辆。即使如此,电动重卡的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只有1%。”张东江指出,长远来看,基于节能降碳趋势,每年重卡报废更新量在100—150万辆左右,其中适合换电模式的场景有30%—40%,即30—60万辆的规模。一般来说,50辆车匹配一个换电站较为适宜,因此,重卡换电模式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有待打开。
面对喜人的前景,近年来,不断有能源企业、车企、资本等力量加入重卡换电赛道,其中不乏宁德时代、中石油、国家电投这样颇具实力的行业巨头。
在张东江看来,重卡换电模式的赛道已经打开,解决了“0—1”的问题。接下来,比拼的是企业运维的安全和服务的高效,包括硬件可靠性、数字化能力、服务及时性等。
做大做强行业,还离不开标准的支撑。据了解,目前,换电行业内部标准化不同,各大主机厂通信协议、电路协议、物理接口难以统一?!跋啾鹊着滩钜齑?、电池包规格难以统一的乘用车,商用重卡在规?;τ没坏缒J缴嫌涤幸欢ǖ挠攀?。”张东江透露,换电重卡互换性行业标准有望在明年发布?!爸灰曜纪骋?,投资方向就会很明确,有助于行业加速发展?!?/p>
“目前,玖行能源已与国内40多家主机厂配套合作,换电重卡安全运营超过1亿公里,是国内唯一一家将重卡换电站量产的企业?!闭哦嘎?,公司已开始筹备上市工作,预计在2024年递交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