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新能源补贴就要最终画上句号,这项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政策补贴,此前经过数次取消和延长。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国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截止。
对于消费者来说,补贴退出直观反应在了价格上,少了4800元至12600元的国家补贴,对于近期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来说涨价将不可避免。
近期有不少车企都推出了保价政策,内容大体上是,只要在2022年年内完成下单,即便是2023年才进行上牌,也同样按照2022年带有补贴的车价来成交。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得不考虑的是补贴到底能不能执行,因为2021年年末时所谓的很多保价,最后变成了扯皮。此外,消费者还要做好另一个准备,即这种涨价可能会像2022年上半年那样,不止一次,甚至是第二次涨价潮、第三次涨价潮,因为碳酸锂的价格,不仅车企不可控,造电池的宁德时代们也不可控。
细数过往:违规骗补屡屡发生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出台,同时启动“十城千辆”工程,由此拉开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幕。国补开始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直接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从2015年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随之而来的“骗补”风波,也变得屡见不鲜。由于补贴初期政策的不完善,有些厂家“钻空子”,拿了“国补”之后拿“地补”,最后光是补贴的钱都已经超过车辆本身的成本,甚至还会更大。
2016年,一张广泛流传于业内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将新能源车骗补丑闻推向了最高潮。
《汇总表》统计了93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其中有违规骗补行为的企业竟然高达72家,涉及车辆共计76374辆、涉及骗补金额达到92.7亿。就连一汽、东风、北汽、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主流车企都身处其中。
2016年9月,财政部曝光了苏州吉姆西客车、深圳市五洲龙汽车、奇瑞万达贵州客车等五家客车企业的骗补行为,涉案总金额高达10亿元。
为了堵住骗补漏洞,2017年1月国家出台了一项新规定:非私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要超过3万公里才能领取国家补贴,并在2018年6月将标准调整为两年两万公里。
此外,2018年更是对补贴标准的执行方案进一步细化,将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和能耗水平加入补贴考核标准,借此鼓励技术突破。
后补贴时代:向市场驱动转变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国家已经确定支出的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高达1486.59亿元,获得过补贴的新能源车累计达313.21万辆。
在这期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从2009年的259辆增长到了去年的298.9万辆。今年1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自2016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国补单车金额开始逐步降低,同时补贴门槛不断上升。从2017年~2020年,平均单车补贴依次递减,分别为6.73万、5.04万、3.74万、2.3万元。
事实上,去年不依赖补贴的新能源车型占比已经超过50%,补贴在车企新能源收入中的占比则下降至5%~15%。
随着国补的退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在进入新阶段。
当前新能源行业正由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从政策驱动产品驱动切换,电动汽车可选车型丰富,新款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选择余地大,诸多产品颇具吸引力,相对地,政策作用开始弱化。行业驱动层面,逐渐由过去主要靠补贴推动,转向在弱补贴和双积分政策的基础上,由优质供给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消费者的消费驱动力逐渐由低价转向优质。
分析认为,补贴退出所带来的影响会给明年预期销量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在生产端,电池和芯片产能问题将持续考验车企成本消化能力。进入到零补贴时代,马太效应很可能会越来越明显,而规模更大的企业往往会在降成本方面占有先天优势。
当新能源赛道正式切换至纯市场导向,这个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将悄然从拼营销、拼人设这些软实力,到了去比拼成本控制、拼技术储备、拼研发投入等硬实力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