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没有强势崛起的时候,应该算是自主品牌最困难的几年,尤其是2014年-2017年那波购置税减半,让很多合资品牌占尽了便宜,而让一些本身缺乏技术、缺乏产品力的自主品牌和厂商被淘汰出局。在很长一段时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只有35%-36%左右,可以说相当低了,并且一度让很多评论者异常悲观,担心合资品牌如果打响价格战,也就是很多车型大幅度降价,那么“脆弱”的自主品牌很有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但是这种情况在2021年之后,也就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开始起势并且占据中流砥柱之后,开始发生变化,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不仅超越了被认为是“警戒线”的40%,而且很多时候还超过了50%的市占率,表现越来越好。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75.8万万辆,同比下滑24.8%,当时在销量同比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1.6%,相比去年同期增长5.6个百分点,整体表现还是比较强势的。
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相比于合资品牌,依然处在较弱或者追赶位置,1月份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9.2%,与合资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但是SUV和MPV产品层面,自主品牌SUV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1.4%,自主品牌MPV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52.5%,可以说自主品牌SUV和MPV已经成为了市场主流。
不过自主品牌轿车这种相对弱势的情况似乎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最近一段时间,很多自主品牌都推出了一些级别不高,但是性价比表现很高的新能源轿车产品,这些产品有很大的潜力在销量上超越同等级别的合资品牌车型。
比如刚刚上市的2023款秦PLUS DM-i,这款车的入门价格已经低于10万元,真正做到了油电同价,这款车型,包括帝豪的混动车型、长安深蓝SL03等新能源车型,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类似轩逸、朗逸、卡罗拉等传统畅销轿车的市场地位,新能源轿车很有可能帮助自主品牌实现市场占有率的逆转。
事实上,自主品牌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不断超过50%,一个很大的贡献点就是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成为自主品牌强势回归的动力源。1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25.7%,一个并不算高的数据。但是自主品牌的零售渗透率高达43.8%,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2.7%,同时自主品牌中,传统厂商+造车新势力的市场份额达到83.6%,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被自主品牌厂商和特斯拉“瓜分”,但自主品牌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表现,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并且助力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而且因为新能源,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得以实现,1月份理想、蔚来两个所有车型价格都在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分别超过了1.5万辆和1万辆,表现相当强势,这在燃油车时代,基本上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开始崛起,并且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之后,这些品牌车型在智能化、车联网方面的口碑,反而开始“反哺”燃油车。也就是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获得比较高的销量和国内消费者的充分认可,也让这些自主品牌本身的口碑在变好,更被大家认可,所以会有更多消费者愿意购买自主品牌的燃油车,当然,在长期内卷的过程中,很多自主品牌燃油车本质上就是值得被信任的,以前可能因为品牌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有优势的车型都被埋没了。
总的来说,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加持之下,自主品牌正在另一条更具优势的赛道,发挥着自己的强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人性化方面,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设定、售后服务,可能绝大多数合资品牌都难以达到,当然这也让国内消费者更加认可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越来越好,对合资品牌的优势也就愈加明显,可能越往新能源汽车的纵深发展,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会越高,直到销量和口碑全面压制合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