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确认识“快充”过程
在开始讲充电快慢的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下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全过程。以公共场站直流充电桩为例,整个充电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步:
①车端与桩端物理连接,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插枪”。
②充电桩向电动车提供低压辅助直流电源,以激活车辆内置的BMS(电池管理系统);
③就好比两个初次见面的人,握手、交换名片一样,BMS激活后,车端将与桩端彼此发送充电相关参数;
④交换的“名片”信息中,也包括了车端最大充电需求功率、充电桩最大输出功率等参数,双方确认彼此“适配”后,等待启动充电;
⑤正式开始充电后,车辆内置的BMS会向充电桩发送充电功率需求信息,充电桩会根据该信息,实时调整自身输出的电压、电流,确保整个充电过程顺利进行,同时,它们也会实时监控彼此充电状态,确保安全;
因此,不难发现,“快充”的过程,实际是车端配合车端需求、实时控制桩端输出电压、电流的过程。星星充电的工程师还把这个过程生动地比喻成了“喝水”:车端就好比一个口渴需要喝水的人,桩端则像一个出水口,喝水速度的快慢和每口的喝水量与瞬时出水量有一定联系,但更多还是是取决于喝水者本身的口渴程度与喝水能力。
02
SOC达80%后,充电速度下降
认识完充电过程后,我们再来看用户反映的“越充越慢、充电功率越来越小”的问题,就很好理解了。
下面是某品牌电动车SOC(电池剩余电量)从0%-80%充电过程中,充电需求电压与充电需求电流的变化曲线,根据P=UI(即功率=电压x电流),我们可以看出:
▲星星充电的工程师们生动地将充电分为“兴奋区间”、“快乐滑梯”和“等待区间”三个过程。
在开始启动充电的20多分钟里,电池处于预热阶段,电池活性逐步提高,电池需求的充电功率不断提高,充电速度不断加快。当SOC达到了50%左右时(不同品牌、车型,结果有所区别),充电功率就会逐渐开始下降。当SOC达到80%后,充电速度将进一步下降,并进入“涓流充电”阶段,直至接近充满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车企在宣传时,会选择使用“X%-80%快充时长”的表述作为卖点。因此,“越充越慢、充电功率越来越小”的感觉是的确存在,主要原因实则是车端与动力电池的限制,而非桩端。
03
遵循“随用随充、浅充浅放”原则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按照“随用随充、浅充浅放”的原则,尤其在公共充电场站,每次充电至80%-90%即可,同时,保持SOC日常不低于20%。这么做,既可以充分保护充电安全,又可以减少充电等待的时间。即使是磷酸铁锂电池,每周至多充满1次、用来修正续航里程即可。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要是按照你推荐的方式,充电次数增加,不会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吗?”这里其实存在一个误区。电池寿命的确与充电有关,但并非由每次的充电量或者充电次数决定,而是由电池的完全循环周期决定:一块电池,从100%的满电状态放电至0%,然后再充电到100%,才算1次完全循环周期。
因此,不管是出于对充电效率的考虑,还是日常出行的实际情况,“充满”都不是一个最优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