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技术是美好的,但是有时未来并不解决当下的问题。企业要考虑的问题是,用户是愿意买你的电动车,还是愿意买传统燃油汽车,而不是说买你的电动车还是买别人的电动车。在目前阶段,不能排除有部分企业为了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来迎合政策;把原本用于优化和提升传统动力汽车的开支预算用于国家鼓励的新能源技术领域。
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和合作机制是发展的关键
不久前,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的战略目标,通过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型汽车产业。规划提出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并在其后又推出了实质性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并对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要求企业应该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榈挠呕杓萍际?、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并且建立动力??樯逑担纬?0亿安时车用高性能电池的生产能力。
规划针对性地提出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5项政策措施,一是启动国家新能源节能和示范型汽车工程。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规划,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机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三是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速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的建设。四是在政府采购中对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五是增加1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和零配件发展……这给诸多车企们指出了道路,相比以前不明白国家的想法而不敢贸然投资的情况,车企们现在已经有充足的动力去下注新能源。
但是,下注新能源目前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亟待完善
自2007年11月1日《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以来,汽车企业都在翘首期盼后续的具体实施细则、财政扶持和激励政策。但这些政策之所以迟迟未出台,主要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还不完善。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直到现在国家并没有出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标准。因为没有具体的国家标准,现在参与的企业基本上是自行其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家标准,从而给参与企业一个可遵循的操作规范。
目前,电动汽车标准委员会已讨论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国家标准,一些具体的细节正在完善当中。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制定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从上半年开始,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国家行业标准将陆续出台。据电动汽车标准委员会介绍,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新能源汽车上国家的产品公告没有任何问题,但一些具体的行业标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关键是让用户接受
当前,优化和提升已有内燃机汽车车型与投资研发新能源车——这两件事同等重要。做好现有车型的可靠性、操控性,安全和燃油经济性,以此保有并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市场上,不断挤占美日厂商份额的现代汽车以前无任何混合动力、电动车车型投产;直至2008年9月,韩知识经济部、汽车零件研究院、现代汽车、三家电池生产公司才签署了全面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PHEV用电池。作为后来居上的现代,更多的精力是用在改善传统汽车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上面。因此我们要提醒的是,未来的技术是美好的,但是有时未来并不解决当下的问题。
去年底,备受关注的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在深圳上市。其实,售价为14.98万元的F3DM目前只销售给对价格不太敏感的集团用户,个人用户在购买上还存在许多障碍。这说明短期内新能源汽车还很难进入家庭,以公交、出租为代表的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迈向产业化的突破口,新能源客车可能会先于轿车实现批量销售。今年各城市采购的基本都是公交客车、出租车、邮政和环卫等市政用车。
其实跟合资企业的产品竞争倒还在其次,比亚迪F3DM的成本已经远低于进口同类看品,但被用户接受仍待时日。因为要考虑的问题是,用户是愿意买你的电动车,还是愿意买传统燃油汽车,而不是说买你的电动车还是买别人的电动车。这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目前阶段,
不能排除有部分企业为了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来迎合政策;或者企业在研发投入分配时将原本用于优化和提升传统动力汽车(如自主发动机的开发等)的开支预算用于国家鼓励的新能源技术领域。
目前全球研发投入的40%投入到了从未进入批量生产或未能被消费者接受的车型项目中,但只有20%的研发费用达到了品牌差异化的作用。浪费的原因是许多厂商的创新重点忽视了消费者对于成本控制和燃油消耗的需求——这值得汽车企业在向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努力时着重思考。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必须寻求合作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投资巨大的行业,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收到回报,单个企业难以承受,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产业化迟迟难以启动。
目前我国参与的企业基本上都在差不多相同的起跑线上各自为战,研发出来的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基本上都大致差不多,虽然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很多,但也难以取得超越性的突破,重复性的研发对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浪费。面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巨大投入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产业链的上端寻求合作必须成为汽车企业的共识。国家应该出面组织国内的参与企业结成共同体,集中有限的资金和科研人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起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的零部件、动力总成,如电池、电动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