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车就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美丽、娇艳,也难采摘,没有做好准备仓促去采,很可能被刺伤。
目前,有这样一种误解,总觉得新能源车大家都是空白,谁抢先一步,谁就能站在世界之巅。首先,已经有人抢在了前头,1997年,第一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日本上市,10年后,全球累计销售突破100万辆。第二,投入巨大,早在2004年以前,通用就已经投入10亿美元研究电动车,单单雪佛兰Volt电动车的研发就用了75亿美元;丰田与松下电器公司合作,大幅增产用于环保型混合动力车的车载电池。这一投资将花费2.9亿美元。第三,若生产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车,传统的技术是基础,没有谁可以绕过这个坎。
有企业界人士呼吁:“开发新能源车,不能一哄而上。”这是来自市场的真实的声音,需要其它企业认真考虑,三思而后行。
不久前,汽车振兴规划细则公布,提出规划目标:“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前景很美,路怎么走大有学问。
有志于新能源车的企业,别忽略自己的强项;不能贸然而行,匆忙上马,败下阵来,于国于民无颜面对;联合是一条出路,发挥各自的专长,取长补短才能事半功倍。而国家的支持方式,也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到1%,成本过高是制约其商业化的瓶颈之一,此外,技术也是一大障碍。新能源车是美丽的远景,不能丢;节能减排是必须要解决的近忧,实施起来现实的效果也许更加明显,双轨并行,哪个也不能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