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汽车制造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上还未走向高端,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以及整车设计等关键环节,受制于海外汽车巨头,以致产品基本限于国内销售,且大多是中低档车。尤其要看到,我们的汽车产业集群是以行业分散为主要特点,差距不言而喻。据国内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的汽车工业75%的生产能力主要还是在给国外品牌打工,而汽车品牌中,同样也是75%是人家的品牌。
现在满大街奔驰的汽车中,到底有多少属于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呢?我们自己研发的品牌汽车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份额上又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呢?我们的消费者在选购汽车和谈论“坐骑”时,有几人会为自己选购了国产品牌而自豪呢?
联想到“十万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轻工产业贴牌生产的尴尬,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我们已经成为了汽车生产大国,但从产业的利润金字塔看,仍处在底层。我们离汽车生产“强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汽车产业还只是处在爬山中的半山腰,离“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还很远。因此,“大”而不足喜,“大”中有忧,保持警醒才是当前的正道。
自然,在看到自己的“短板”时,并非对前景看得“黯淡”,同时也要看到超越的机会正在向我们招手。在当前能源紧张和低碳经济时代,汽车产业正面临一个发展的“拐点”,这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应该说,在时机的选择上,我们与那些汽车强国站在几乎相同的起点上。因此,正视不足但不要妄自菲薄,把握汽车产业发展的转折性机遇,才是我们未来成为汽车强国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