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海油等在内的央企巨头都开始在电动车充电站率先布局,众多的项目也已开始了招标工作。然而不仅仅是央企,众多的民营资本也看上了这块“大蛋糕”。有民营企业家预测,这一块未来的相关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并已为此制定了布局计划。
按国家汽车振兴规划,根据当前机动车增长的势头,5年之后至少将有500万辆电动汽车。如果按100万元一个充电站来预计,北京至少要1000个充电站,这样一共是10亿的市场,而按5000~6000元一个充电桩计算,500万个桩则是250~300亿元的市场。
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现在全世界都没有定论,大家都还在摸索研究,国内也没有明确规定。眼下新能源车的概念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等等都被叫做新能源车,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混合动力并没有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因为是油电混合,仍然得用油,所以实际只是一种节能措施;电动车则应该是一种清洁能源汽车,因为电是一种太传统的能源,而不能认作是新能源,发电方式如果是风、水和原子能,应当是清洁能源,如果是用煤,当然还是传统能源,而且发电厂的烟囱仍然是个污染源。现在能归到新能源的,大概只有燃料电池车算是一种。该不该把新能源车的“宝”都押在电动车上?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业内还是由争议的。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用电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便利条件建立充电站,也未尝不可,对电动车发展有利。不过电动车将来市场规模究竟能有多大,现在下结论为时还太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目前电动车的状态肯定推广不开:充电2个小时行驶300公里,想想看,谁能在充电站等两个小时?如果前面有3辆车就得等6小时,有5辆车就得等10小时,谁受得了?如此这般汽车连马车都不如,即使一次充电20分钟,1小时只能充3辆车,仍然太慢,这种效率和商业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另外还有一个成本问题,建一个充电站100万元,需要多少辆车、充多少次能够收回投资?电力公司建充电站是要收费的,电动车价格本来就高于传统车价格,如果充电再要收高额费用,谁会愿意购买和使用电动车?这样的产品很难市场化。
总之,充电的便捷性和成本,让电动车未来规模能有多大、能不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都存在很大的疑问,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商业化可能性极小,所以,这块市场风险大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