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战略、 环境战略和产业战略实施的新方向。其目的就在于希望抓住汽车动力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历时机遇,实现对传统汽车产业强国的技术赶超和掌控未来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从目前我国在混合动力、 纯电动、 燃料电池三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 电机、 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研发进展状况来看, 尽管与日、 美、 欧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总体上算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但从新能源车的产业化水平来看,与丰田、 本田、大众等世界级企业差距巨大。
2009 年我国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中明确提出了新能源车发展短期产业化战略目标: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 万辆的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 5%左右。从生产一方来看, 目前国内各大新能源车厂商公开或半公开的产能规划总和已远超 50 万辆,但从消费终端来看,要实现乘用车的 5%销量具有难度。为此, 国家在新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制定中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不仅将确立 20 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还将选择5 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
从产业化角度来看,节能与新能源示范推广城市的试点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与提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先期的市场主导地位,便于产业内的品牌塑造和确立。但从我国当前经济与科技实力和国家战略支柱产业的培育、 成长、 强大这一过程来看, 示范与试点还需要产业化与标准化并进。这种标准化主要体现在试点政策的制定执行、推进阶段、 考核措施等多个方面的标准化。从政策制定执行来说,依然要将重点放在鼓励与引导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创建行业标准为目标, 而并非过早强调市场规模, 以避免企业忽略技术积累而以购买和拼装的方式获取市场,从而继续呈现产业空心化发展态势; 从阶段上来说, 需要有重点、 分阶段选择在研发、 检测、 试制、 量产、售后等各方面都较为成熟的城市进行试点示范,先强调试点内容的深度, 再考虑试点范围的广度;从考核措施上说,不论是对试点城市还是重点企业, 都需要有科学、 明晰与标准的考核体系, 用于规范地方和企业行为, 保持与国家战略和政策本意的一致性。
从纯粹技术研究层面的支持逐步转向对商用化消费进行实质性鼓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不论是哪一种扶持, 都必须保持一个核心, 即: 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培育产业的自主品牌, 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