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11家国内企业的17辆新能源汽车集体亮相,允许外界进行试乘试驾,成为会场焦点。在亲身试驾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后,笔者是喜中有忧。
喜是因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已可以接受公开检验,这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性能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忧是因为现场的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做工粗糙等品质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外界对它的信心。
对这个问题,活动主办方代表、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电动汽车办公室主任甄子健并不回避。但他在承认新能源汽车品质仍有待提升的同时强调,这并不是当下影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矛盾,大家更应该关注“电动”部分,即电驱动、电控等系统等的性能。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笔者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决定车辆做工优劣的,是企业的制造水平。严格地说,是与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力不直接相关的。而且,民族汽车企业的品质近年来在迅速提高,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在生产实践中被克服掉。
不过,从产品营销角度看,制造质量上的缺陷却容易被放大,成为普通消费者拒绝新能源汽车的理由。因为普通人无法判定“电动”部分的优劣,却可以一眼看出做工上的不足,进而对其品质产生怀疑。
考虑到产品品质的提升无法实现飞跃,因此在现阶段,以租赁方式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暂时规避这一问题的“占优选择”。因为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无需承担产品品质不佳造成的损失,从而可以使他们放下对这个问题的担心,选择新能源汽车。